口腔科普

您的位置: 首页 口腔科普健康宣教口腔颌面外科详细

不是绝症,不是肿瘤——聊聊舌下腺囊肿

发布时间:2025-10-27 11:20:09本文来源: 口腔颌面外科(病房) 图文/廖艺竹

一、什么是舌下腺囊肿?

舌下腺囊肿是舌下腺导管堵塞,导致唾液无法正常排出,积聚形成的囊性肿物,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本质是“唾液潴留包”,不是肿瘤,恶变概率极低。

您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小小的“交通事故”:

1出事地点: 我们口腔底部、舌头下面,左右各有一个叫“舌下腺”的唾液腺(口水腺)。它们负责分泌部分唾液,帮助湿润口腔和消化食物。

2事故原因: 舌下腺的导管(口水流出的管道)因为外伤(如吃饭咬到)、结石堵塞或炎症等原因受损或堵塞了。

3事故结果: 口水无法正常排入口腔,就从破损的导管“漏”了出来,积聚在舌头下面的软组织里,形成了一个充满黏液的、软软的、蓝白色的囊状物,这就是舌下腺囊肿。


因为它本质上是一个被黏液充满的假性囊肿(没有真正的上皮衬里),所以单纯刺破或抽吸,很容易复发。


二、它长什么样?——主要症状和表现

舌下腺囊肿通常有两种类型:

1. 单纯型(最常见):

(1)位置:位于舌头下方的一侧。

(2)外观:呈淡蓝色或淡粉色,半透明,像一个充满水的气球。

(3)触感:质地柔软,无痛或有胀痛感。

(4)影响:

囊肿增大时,会将舌头推向上方,影响说话和吞咽。

吃饭时,由于唾液分泌增加,囊肿可能会暂时变大,饭后又会慢慢缩小。

容易不小心被咬破,流出蛋清样、无色无味、黏稠的液体,但不久后又会复发。


2. 潜突型(口外型):

  (1)位置:囊肿穿过下颌舌骨肌的缝隙,“钻”到了下巴(颏下)或颌下区域。

  (2)表现:口腔内的隆起不明显,主要表现为下巴下方出现一个柔软的肿块,容易被误认为是颌下腺的问题。




三、为什么会得舌下腺囊肿

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公认的主要诱因是:

1导管损伤: 最常见的病因。比如不小心咬伤舌头下方的黏膜,损伤了细小的唾液腺导管。

2导管堵塞: 由于唾液结石或粘液栓子堵塞了导管。

3炎症: 口腔内的慢性炎症也可能导致导管狭窄或闭塞。

请注意:它不是肿瘤,也不会癌变,通常也不具有传染性。

四、该怎么办——如何送走这个“捣蛋鬼”?


舌下腺囊肿自愈的可能性极低,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

1. 手术切除(首选且最彻底的方法)

(1)内容:不仅切除囊肿,还将生病的“源头”——患侧的整个舌下腺一并切除。

(2)优点:根治率高,复发率显著降低。因为去除了漏水的“工厂”,自然就不会再形成囊肿了。

2. 袋形缝合术

(1)内容:将囊肿的顶部切除,并将其边缘与口腔黏膜缝合,使囊肿成为一个开放的、永久性的“凹陷”,让唾液可以直接流入口腔。

(2)优点:创伤较小,能保留舌下腺。

(3)缺点:复发率高于腺体切除术,主要适用于囊肿较大或不愿接受腺体切除的患者。

3. 其他微创治疗(适用于特定情况)

囊肿切开引流、激光、冷冻等,但这些方法复发率较高,现在已较少作为首选。

请注意:千万不要自行用针去刺破!这不仅不卫生,容易导致感染,而且由于囊壁和受损的腺体还在,几乎100%会复发。

五、生活中的注意事项与预防

1及时就医: 一旦发现口腔底部有持续存在的“水泡”,尤其是反复发作的,应去口腔颌面外科就诊。

2避免外伤: 吃饭时细嚼慢咽,避免咬伤舌腹和口底。

3保持口腔卫生: 减少口腔炎症的发生。

4术后护理: 如果接受了手术,请遵照医嘱,注意口腔卫生,吃软食,定期复查。

舌下腺囊肿是一个良性的、常见的口腔小疾病。它虽然烦人且易复发,但并不可怕。根治的关键在于去除病变的舌下腺,而不仅仅是处理那个“水泡”本身。如果您或身边的人有类似症状,请及时咨询专业的口腔颌面外科医生,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不是绝症,不是肿瘤——聊聊舌下腺囊肿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