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紧牙关”要不得
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会在白天或晚上睡觉时不自觉地把上、下颌牙齿紧紧咬在一起,有时紧咬之后还会感觉牙齿或者颌面部肌肉不舒服,临床上称之为紧咬牙或清醒磨牙症(awake bruxism)[1]。紧咬牙可能十分普遍,2023年一项分析发现其可能患病率为 16%~32% [2]。
放松状态下下颌正确姿势:下颌姿势位
下颌姿势位就是指在正常的放松状态下,上下牙列不接触,下颌处在休息状态的位置。此时上、下颌牙齿之间应该有一个2~4mm的间隙。而且,大多数人一天当中上、下颌牙齿真正接触(咬碎或磨细食物时)的时间仅大约17分钟。
两步法教你自测是否有紧咬牙
平时,我们可以先通过下面2个点对自己做一个初步的判断:
①正常状态下,上牙和下牙是否咬在一起?
②平常是否会出现腮帮子疼、咬肌变大、嘴巴张不大或者卡顿、张嘴时关节弹响?
为什么会不自觉紧咬牙?
无意识紧咬牙是许多因素协同导致的结果,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1.心理因素
不少研究都发现,个体的压力水平和紧咬牙关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3-4]。
2.咬合关系异常
牙齿排列不整齐、缺牙、牙齿缺损或过长、单侧咀嚼等问题会导致咬合关系异常。为了寻求一个舒适的咬合位置,口腔肌肉就会不自觉地运动,试图调整牙齿的相对关系,不自觉地进行主动咬合,进而表现为紧咬牙。
3.外部刺激
喝酒、抽烟、饮用大量含有咖啡因的饮料,这些刺激都会影响多巴胺能系统,增加紧咬牙的可能。
运动员、精细工作者(例如钟表匠)等可能会经常紧咬牙关,咀嚼口香糖、咬铅笔等习惯也会增加无意识咬牙的风险。
紧咬牙危害
1.损害口腔健康
经常性地咬紧牙关,会让牙齿表面过分磨损,易引起牙本质暴露、牙齿敏感;同时也会累及牙周组织,进而出现牙龈出血、牙龈退缩,甚至牙齿松动脱落等现象[5]。
2.影响面部轮廓
频繁紧咬牙,会过度调用我们的咀嚼肌,咬肌和颞肌容易产生疲劳和酸痛,便会出现腮帮子痛、太阳穴痛等。咀嚼肌在长期紧张之下会变肥大,我们脸可能越来越方。
3.诱发颞下颌关节疾病
长时间咬牙会引发颞下颌关节疼痛、功能紊乱,嘴巴张不大和卡顿、张嘴时关节错位、弹响等问题[6]。进而可能引起头颈部肌肉紧张等不适,甚至影响睡眠质量。
紧咬牙我们该怎么办?
学会更加良性的减压放松的方法,每当自己感到紧张焦虑的时候,用这些方法来代替咬牙的习惯,例如渐进式肌肉放松技术,这个技术通过从脚部到头部,对每一组肌肉进行先紧绷然后慢慢放松的方法,能够很好地缓解紧张和压力。
建议平时可以多注意自己在紧张和高压状态时下颌的感觉。提醒自己:“嘴唇合拢,牙齿分开”,将其写在贴纸上,贴在自己常常会感受到压力的地方,例如工位或电脑屏幕上,每次看到提醒自己该放松下颌了。
3个动作放松紧张的牙关
①舌位练习:尝试用舌头向上舔鼻子,保持10秒钟,然后顺着门牙再缩回来。这个动作可以帮助我们慢慢找到舌头贴在上颚的感觉。
②多发N音:唇闭上,舌尖顶住腭部,发N的音,此时上下牙齿间自然会分开,保持正确的距离。
③口唇间吹气:上下牙齿略微分开,嘴唇放松,舌头休息,不要用力顶住腭部,可以在口唇间吹气,辅助下颌到达放松位置。
若紧咬牙的程度较严重,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或其他问题,建议尽快去医院检查,专业医生会结合个人情况给出治疗建议。如果主要诱因是精神和情绪问题,解决压力源是重中之重。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