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都监督她/他早晚刷牙、不吃糖,为什么牙齿还是坏了呢?
龋病(dental caries)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龋病危险因素是指可能会发生龋病的潜在因素,也称易感因素或者有害因素。
龋病的危险因素示意图
一、最核心的因素为细菌、宿主、食物、时间。
核心因素
1.细菌 致龋菌数量越高,牙齿发生龋坏的风险越大。
细菌
2.糖 牙齿的生理或医源性因素饮食中糖摄入的数量、成分、频率及时间会对牙齿发生龋坏产生影响。
各类糖果
3.牙齿因素 如牙龈退缩导致牙根暴露,增加牙根龋坏的风险。佩戴正畸矫治器、设计不良或就位不佳的可摘局部义齿也会增加患龋风险。
正畸矫治器
4.时间 上述所有因素综合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便导致了龋齿的发生。
二、在上述四联因素之外,是仅次于核心因素作用的重要的龋危险因素。
1.唾液:唾液流速低和唾液保护成分不足,会增加龋齿发生风险;唾液中钙离子与磷酸根离子的浓度,会影响龋齿发生的风险。
2.窝沟封闭、氟化物:进行窝沟封闭、适当的氟化物应用,均能够降低龋齿发生的风险。
窝沟封闭
3.免疫因素、遗传因素也与龋病的发生有关。
三、其他因素:最外环这类危险因素
1.个人的生活方式:龋病与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包括口腔卫生差,不良的饮食习惯,不恰当的喂养方式等。
2.社会状态:社会状态如贫穷、偏远地区等影响受教育程度、口腔疾病保险覆盖范围,个人的口腔健康素养、口腔健康态度与口腔健康知识等,影响龋齿发生的风险。
3.既往有患龋经历或主要看护人或兄弟姐妹有严重龋齿的儿童其患龋风险亦增高。
4.出生状况如早产和低出生体重与牙釉质发育缺陷密切相关,进而增加了患龋的风险,因此低出生体重和早产儿童也是龋病发生的高危人群。
综合上述各种危险因素可以看出,龋病是口腔内滞留于牙面的菌斑内的嗜糖致龋菌利用碳水化合物连续代谢而产生的酸,促使牙齿脱矿,造成牙体硬组织的腐蚀性损害。因此,龋病是宿主、细菌、食物、时间及相关多种因素长期反复同时作用的结果。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